【每日新书】《码书:编码与解码的战争》|密码是如何给历史打上标点符号的。
《码书:编码与解码的战争》,向我们展现了几千年来密码的演化史
核心书摘:
密码主要是用来传递一些隐秘信息的暗号,它的出现最初是君王或将军为治理国家、指挥军队创建的一套有效的通讯模式,目的是让自己人收到信息并能知道其中的意思,而敌对方哪怕得到也没有价值。密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为了确保通讯安全,每个国家都会设立密码部门,任务就是设计和使用更加安全的密码。相对地,敌方的解码专家则努力破解对手的密码以获取机密,他们的任务是从一大堆看上去毫无意义的符号中解读出合理的文字。所以说,密码术的演化史就是编码者与译码者之间的战争史,他们的胜负甚至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码书:编码与解码的战争》,就向我们展现了几千年来密码的演化史。
关于作者:
西蒙·辛格,英国剑桥大学粒子物理学家,也是前BBC资深节目制作人。他制作的纪录片《地平线:费马大定理》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同名书也成为科普畅销书。《码书》是BBC系列专题片《保密的科学》的文学脚本。
学什么:
1、密码术的手工时代
2、密码术的机械时代
3、密码术的智能时代
说到密码,现代人并不陌生,比如我们的手机、门锁、保险柜等等都有密码,有些人甚至将个人物品都设置成了需要密码才可以使用。其实,这样的密码只是制锁技术的延伸,与我们今天书中所说的密码并不完全是一个意思。
我们今天所说的密码,主要是用来传递一些隐秘信息的暗号,它的出现最初是君王或将军为治理国家、指挥军队创建的一套有效的通讯模式,目的是让自己人收到信息并能知道其中的意思,而敌对方哪怕得到也没有价值。密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为了确保通讯安全,每个国家都会设立密码部门,任务就是设计和使用更加安全的密码。相对地,敌方的解码专家则努力破解对手的密码以获取机密,他们的任务是从一大堆看上去毫无意义的符号中解读出合理的文字。所以说,密码术的演化史就是编码者与译码者之间的战争史,他们的胜负甚至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
今天我们共读的这本书《码书:编码与解码的战争》,就向我们展现了几千年来密码的演化史。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密码在政治和军事领域起到的关键作用,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简单的一组密码就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败,甚至一个国家的存亡,所以作者说:“历史的标点符号是密码打上去的。”
随着现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密码专家综合了数学、语言学、统计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力量,使密码技术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同时,密码学的发展也影响和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本书作者西蒙·辛格是英国剑桥大学粒子物理学家,也是前BBC资深节目制作人。他制作的纪录片《地平线:费马大定理》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同名书也成为科普畅销书。《码书》是他的又一部呕心之作,也是BBC系列专题片《保密的科学》的文学脚本。英国《每日电讯》夸赞西蒙•辛格善于把使人产生畏惧情绪的数学世界说得和小孩游戏一样简单,吸引了许多有数学恐惧症的人爱上数学。本书可以让我们领略西蒙·辛格超凡的叙事能力和他深厚的数学学养。
一、密码术的手工时代
密码可以说是权力与阴谋的产物,作者开篇就讲述了一个用阴谋争夺权力的故事,故事中阴谋信息的传递就使用了密码。
16世纪,英格兰一群年轻的天主教贵族策划了一起叛逆谋杀案,目标是刺杀伊丽莎白女王这个新教徒,并打算让同为天主教徒的苏格兰玛丽女王坐上英格兰的王座。
谋杀失败后,英格兰的国务大臣弗朗西斯爵士很快就把所有的谋逆犯处决了,玛丽女王也被囚禁了起来,她没有被处死是因为没有找到参与刺杀密谋的直接证据。
1586年10月15日,玛丽女王被带上法庭,接受审判。由于玛丽当初是使用密码与那些叛逆贵族通信的,她坚信,即使弗朗西斯爵士能够找到这些信件,也看不懂信的内容。不幸的是,弗朗西斯爵士不仅找到了这些信件,还找了解码高手破解了这些信件,最终玛丽女王被处决了。
这次谋杀事件之后,英国开始了伊丽莎白时代,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也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
这个故事很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密码术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其实,不只是英国,我们中国使用密码技术的年代更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著名的兵书《六韬·阴符》中就记载过一种“阴符”通信法。“阴符”是一种符节,由通信双方事先约定不同长度的符节所代表的意思。最早使用这个方法的是姜太公,他将符节的一定长度与特定军事信息相对应,比如长一寸代表“大胜克敌”,长九寸代表“破军擒将”,长八寸代表“降城得邑”,长七寸代表“却敌报远”,长六寸代表“警众坚守”,长五寸代表“精良益民”,长四寸代表“败军亡将”,长三寸代表“失利亡士”。这可以算得上是有记载的比较早的密码术了。
接下来,我们就按着时间线,详细讲解一下密码术的演化进程。
1、隐匿法
最早的密码术是从秘密书信开始的。关于秘密书信的最早记录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时期,当时的希腊正是得益于秘密书信技术而没有被波斯征服。波斯军队准备集结去灭掉希腊的计划被一个叫狄马拉图斯的希腊人发现了,他想把这个消息尽快从波斯送到希腊去。为了避免信件被波斯军队拦截,狄马拉图斯找到了一副可以对折的木制写字板,他把波斯的偷袭计划写在木板上,再用一层蜡把信息盖住,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信息送到了希腊,这种隐匿信息的方法用了很长时间。
还有一种隐匿法,就是把信差的头发剃光,再把要传送的信息写在他的头皮上。等这个人的头发长出来之后,再让他去传送。到达目的地之后信差把头发剃掉,收信人就可以看到信息了。还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不太紧急的信息传送,因为要考虑到一个人长头发的时间。
后来,意大利人发明了鸡蛋隐匿法。他们将明矾和醋的混合液体当作墨水在煮熟的鸡蛋蛋壳上写字。蛋壳上面有很多气孔,这种液体会穿过蛋壳在硬化的蛋白表面留下信息,因此,只要剥掉蛋壳就可以看到蛋白上面的内容,而在其他人看来,这个鸡蛋就是一枚普通的鸡蛋。
到公元1世纪时,又有人发明了隐形墨水,他们用一种植物汁液写信,汁液干掉后是透明的,但在加热后会呈现为棕色,这样密写的信息就显现出来了。有意思的是,那时候还有人用自己的尿液当作隐形墨水来写信,这大概可以算是比较原始的化学隐形墨水了。
2、密码法
几个世纪以来,隐匿法一直被人们用来传递秘密信息。它有一定的安全性,但是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一旦秘密书信被搜查出来,所要传递的信息就毫无秘密可言,比如负责筛查的敌方卫兵可能会刮掉每一块蜡版,剥掉熟鸡蛋的壳,甚至剃掉所有可疑人员的头发。
为了不让秘密泄露,人们又发明了密码法。密码法是指根据发信人和收信人预先约定好的规则来改写信息,把信息加密成其他人无法理解的文字或符号。收信人拿到信息之后依照规则转换,就可以还原信息的本来意思。密码法和隐匿法可以同时使用,这样就可以增强信息的安全性了。
密码法包括移位法和替代法两种方法。移位法是指将信息里面的字母调动顺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长的信息。比如信息是由3个字母组成的单词,那么很容易知道它有6种排列方式,只要把它们都穷尽就可以了。但如果是比较长的信息,比如说有35个字母的句子,要重新排列,那就要有35的35次方种排列方式,要想穷尽它,那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意味着移位法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但它也有个缺点,如果字母的重组毫无章法,那不仅是敌人,就连自己方的收信人也没办法解读。所以字母的重组必须遵循发信人与收信人预先约定好的规则,这样的移位法才有实际效用。
历史上第一件军事密码装置——斯巴达密码棒,就使用了移位法。
这个方法是把要传递的信息写在缠绕在木棒的皮带上,送信人当作腰带送到收信人处,只有再将这个皮带缠在直径正确的木棒上,才能还原信息。
替代式密码法在军事上的应用最早源自恺撒大帝,所以它也叫恺撒密码法。具体的做法是先用希腊字母来替代罗马字母,然后再把信息内容的字母用它后三位的字母来替代,比如用D替代A,用E替代B。这个方法要有一套原始信息使用的明文字母,还要有一套替代字母所组成的密码字母。把明文字母列在密码字母上面,就可以清楚看出密码字母挪移了三位。假设我们要传递read这个单词,采用凯撒密码法就变成了uhdg这个词,一般人不可能把这个词跟阅读这个意思联系起来,而知道凯撒密码法的人就可以倒推出read这个单词。
当然了,替代密码法不一定是移动三个位数,这是由收信人和发信人之间随意约定的,这个约定在密码学上叫作钥匙,恺撒密码法的钥匙就是数字3。
每一种密码法都可以看作是某种一般加密法(也就是算法),再加上一把钥匙的组合结果,钥匙是用来指定特定加密程序的演算规则。如果第三方拦截了秘密书信,即使知道它使用的是替代法或者移位法,但如果他推算不出来钥匙是什么,也仍然无法破解书信的内容。
3、频率分析法
上面提到的替代式密码法在公元一至十世纪之间的一千年时间里,一直被秘密通讯界广泛使用。其间,阿拉伯密码专家在替代字母里面掺杂了#号、+号等符号。这种用符号、字母或者两者都用来替代一个明文字母的方法,被称为单套字母替代法,这可以让密码更难被破解。
世界上最早破解替代式密码法的解码者是阿拉伯人,他们能够在不知道钥匙的情况下解码。
公元十世纪前后,是阿拉伯人的数学、统计学和语言学都高度发展的时期,阿拉伯人最早发现了通过字母出现频率的差异破解密码的方法,后人称这个方法为频率分析法。我们在开头提到的苏格兰玛丽女王的案例中,玛丽使用的就是单套字母替代密码法,英格兰密码专家就是通过频率分析法破解了他们想要刺杀伊丽莎白女王的这封密信。看似安全的单套字母替代密码法,被频率分析法给破解了。
4、维吉尼亚密码法
早在15世纪初,一个名叫阿尔伯蒂的学者提出可以使用多套字母替代法。比如我们要加密book这个单词,可以设计出两套密码字母。单词中的第一个“O”使用第1套密码字母,第2个“O”使用第二套密码字母。这样就增加了解密的难度。不过这个方法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6世纪,一位叫维吉尼亚的法国外交官读到了阿尔伯蒂的这篇论文,才把它付诸实践,发展成一套完整又强大的新密码系统。这种加密方法就叫做维吉尼亚密码法。
维吉尼亚发明了26套密码字母来替代每一个字母,这是用频率分析法无法攻破的。比如上面提到的book这个单词里面虽然有两个相同的字母“O”,但是它们不是采用同一套密码字母来替代的。这种密码法的密码钥匙数量惊人,也让维吉尼亚密码法听起来很安全,但各领域的密码使用者却很排斥这种方法。因为这种用多套字母来替代的密码法固然很难破解,但是用它来编码的程序也很复杂。特别是在军事通讯领域中,对快捷简便的要求很高,所以这种复杂的编码方法被舍弃了。
到了19世纪,随着电报的发明以及电信革命的来临,维吉尼亚密码法重新受到了编码专家们的重视。特别是在1851年摩尔斯电码在欧洲普及之后,包括私人通讯和商务往来的各种信息的传递更为便捷,相应地,如何保护这些敏感内容的通讯也是很多人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使用在当时还没被破解过的维吉尼亚密码法。可是这个好景也不长,一个叫查理·巴贝奇的英国人破解了维吉尼亚密码,他采用的办法是通过寻找密码文里面出现两次以上的字符串,来推导出钥匙单词,进而破解整套密码。
巴贝奇被称为现代计算机的先驱,他设计出的一种差分机能够计算特定表格,还能根据指令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这基本上就是一套现代计算机算法的蓝本了。
二、密码术的机械时代
19世纪末,随着维吉尼亚密码法被破解,编码专家一直处于溃败的境地。他们一直在想新的密码法,希望能够使商业和军事领域的人都能享受电报的快捷性,又能够保证通讯信息的安全。与此同时,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密码术进入到了机械化时代。在这之前,发信人和收信人之间必须架上电线才能接收电报,而无线电的发明打破了物理连接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大众通讯,但同时也意味着第三方可以很容易地拦截到无线电发出的信息。这时,编码者开始使用最新的科技来加密信息。
1、20世纪最可怕的加密系统——“谜”式密码机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1918年德国发明家亚图·雪毕伍斯研发的,被称为“奇谜”的密码机。
在20世纪的人看来,它是史上最可怕的加密系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奇谜机的工作原理。它由三个基本结构构成,一个输入明文字母的键盘,一个编码器,还有一个显示板。在键盘上敲出一个明文字母,就会发出一个电流脉冲穿过编码器,在显示板上点亮对应密码字母的灯。每加密好一个字母,编码器就会自动转动。这就意味着一个字母加密之后,下一个字母用的就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密码字母集。即使是同一个明文字母也会被用到不同的字母集,显示出不同的密码。所以“奇谜”机其实就是使用了多套字母替代法,它是更加优化的维吉尼亚密码法。
如果增加编码器,密码字母集的套数就更多了。最开始的奇谜机只有一个编码器,编码器上有26个齿轮,对应的键盘上也只有26个字母。如果把编码器增加到2个,这种奇谜机就相当于有26×26也就是676套密码字母集。我们在键盘上打一个字母,这台机器会在几百套密码字母集中选一套来加密这个字母。然后加密下一个字母时,编码器转动了,这个字母的加密方式又不一样了。如果编码器增加到3个,就意味着能够提供26×26×26,也就是17,576种编码配置。编码器越多,齿轮越多,编码配置的方式也就越多。在不知道钥匙的情况下,想要解码奇谜机输出的密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奇谜机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编码器能够自动转动再加上电流的速度,所以奇谜机能够以很高的速率和准确性顺利完成编码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方正是因为拥有几万台奇谜机而保证了军事机密的安全。
2、破解“奇谜”的阿兰·图灵
美国、英国、法国的密码分析专家都尝试过破解“奇谜”机的秘密,但始终没有成功,最终破解“奇谜”的是波兰的数学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夹在俄国和德国之间的波兰特别需要来自外界的情报信息来保证本国安全,所以波兰成立了新的密码局。当时的法国密码情报局弄到了一台商用型的奇谜机,还有它的使用说明书和钥匙指南。可即便如此,想要从1万亿把钥匙中找出正确的那一个,仍无异于大海捞针。于是法国密码分析家偷了一个懒,他们把这些东西都移交给了波兰的密码局,希望他们能够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法国人提供的这套设备和资料为基础,波兰的一批数学家研发出了一个代号为“炸弹”的机器,这台机器能够推算出“奇谜”机当天的钥匙。这个成就让其他的同盟国开始重视数学家在密码分析工作中的价值。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解密“奇谜”的队伍中。英国布莱切利公园被公认为现代密码术和现代计算机的发源地。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就是在这里和他的团队伙伴破解了“奇谜”密码。
图灵发现,每天拦截的德国信息虽然杂乱,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天早上6点一过,德国就会发出一条加密的气象报告。这条信息里面一定会有wetter这个单词。接下来图灵根据波兰密码专家的“炸弹”机器原理,设计出了一个相似的机器,仍把它称作“炸弹”。英国密码分析专家的人手不够,图灵向英国首相丘吉尔直接写信要求增配人手。丘吉尔第一时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经过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破解了“奇谜”密码。
3、从未被破解的纳瓦霍语
看到德国的“奇谜”被破解后,许多国家的编码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美国密码专家在这时想到了用纳瓦霍语来作为军事通讯的密码,这个点子是由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工程师菲利普·约翰斯顿提出来的。纳瓦霍是太平洋岛屿上的一个土著部落,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系统,外人很难理解他们的语言。作为新教传教士的儿子,约翰斯顿从小就在纳瓦霍保留区长大,所以他精通纳瓦霍语。
美国陆战队让约翰斯顿训练了一批纳瓦霍人,并专门找人编造了一套纳瓦霍语辞典,用描绘自然世界的一些词汇来代指特定的军事术语。比如蜂鸟代表战斗机,猫头鹰代表侦察机,青蛙代表水陆两用车等等。其他比较难翻译的词语就用一套语音字母集来代替。受训人员被要求在8个星期内把这本辞典和字母集都背下来,这样就不用编制密码簿了,当然也就不用担心密码簿会落入敌军之手。纳瓦霍人本来就擅长记忆,因为他们这个民族是没有文字的,所以这个任务很容易就完成了。
美国的海军情报部曾经尝试过解码纳瓦霍语录音,然而经过三个星期的连续奋斗都没有成功。海军的解码专家说,纳瓦霍语根本就是一连串奇怪的喉音、鼻音和饶舌的声音组合在一起的,因为无法用普通的文字写下它,所以根本就破解不了。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一共用了420位纳瓦霍密语通讯员,这些纳瓦霍语通讯员在太平洋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硫磺岛战役结束后的总结中,美军少将霍华德·康纳说:“如果没有这些纳瓦霍人,美国陆战队是攻不下硫磺岛的。”2000年,吴宇森导演的电影《风语者》,背景就是这段历史。
虽然纳瓦霍密语通话员在二战中功勋卓著,但为了保护通讯安全,他们的存在被列为国家机密,他们特殊的贡献一直没有被公开。直到1968年,纳瓦霍密码才终于解除了机密。1982年,美国政府决定把每年的8月14日定为“纳瓦霍密语通话员国定纪念日”。迄今为止,纳瓦霍语密码仍是少数有史以来从未被破解的密码之一。
三、密码术的智能时代
1.第一台可程序化的计算机
“劳伦兹”是二战期间希特勒和纳粹将领之间传递加密信息的设备。它的运作方式跟“奇谜”机很像,但更复杂一些。二战期间,英国布莱切利公园的密码工作人员为了破解“劳伦兹”,要做大量的搜寻、比对、统计分析工作。如果用人工手动来计算的话,这要花费几周的时间。这样一来,即使密码能被破解,也失去了时效性。这时英国的数学专家麦克斯·纽曼想到,可以将分析密码的工作机械化。纽曼根据阿兰·图灵的万能图灵机设计出了一台可程序化的计算机。
1943年12月18日,工程师们用了10个月的时间组装成功了这台机器。纽曼把它命名为“巨像”,它使用了1500个电子管,而且它是可程序化的。因此“巨像”也被称为现代数字式计算机的先驱。在二战结束后,英国布莱切利公园的很多密码设备,当然也包括“巨像”都在战后被销毁了。因此,世界第一台电脑的设计图也永远消失了,发明计算机的荣誉也让给了其他科学家。
可程序化计算机的发明让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拉锯战变得更加白热化,也让密码术进入了智能时代。
计算机加密相比机械加密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计算机加密设备可以仿真成一台极其复杂的假想密码机。我们可以让计算机模仿100个编码器的动作,同时这些编码器有的按顺时针方向转,有的按逆时针方向转,还可以设计编码器在加密过程中的转速。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机械式密码机是根本造不出来的。
第二个差异体现在运行速度上面。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比机械式编码器快了不知多少倍。
第三个差异是编码对象。计算机加密的对象是数字而不是字母。因为计算机只能够处理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就像摩尔斯电码是用点和线的组合来代表字母一样。计算机就是用0和1组成的特殊字符串来代表每个字母。比如用1100001来代表小写字母a,用01100010来代表b。
以上是变化的地方,其实智能时代的计算机密码设备也有不变的地方。那就是它遵循的加密程序依然是古老的替代法和移位法。也许只用其中一种方法,也许两种加密方法都用。解码时,密码专家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速度和弹性来搜寻所有可能的加密钥匙。这会比人工更加快捷和准确。
2、非对称密码法
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这使得计算机的制作成本大幅度降低。1951年商用计算机开始登场。从这以后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价格却逐渐降低,这一切使得密码术从政治和军事领域扩展到了商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有能力购买计算机用于商业加密,这就要求两个有商业往来的公司之间要使用相同的加密系统。于是在1976年11月23日,美国国家标准局制定了一套标准的加密系统,即数据加密标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简称为DES。越来越多的企业把DES加密系统安装在计算机里面。加密钥匙的标准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之间如何发送加密钥匙。
在战争期间,政府和军方投入了大量金钱和资源来解决钥匙发送的问题。但这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太高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群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解决钥匙发送问题。美国的密码专家惠特菲尔德·迪菲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测了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革命的来临是必然的。迪菲是第一个想到使用非对称钥匙加密系统的人。在这之前所有加密技术都是对称的,意思是说,解码的过程就是在逆向执行编码的过程。非对称钥匙的意思就是加密的钥匙和解密的钥匙不一样。假设一个叫爱丽丝的人把一个盒子上了一把锁,交给一个叫鲍勃的人。当他们运用计算机密码系统进行信息传递时,加密钥匙是一个数字,这被称为爱丽丝的私人钥匙。鲍勃在接收信息时的解密钥匙是另一个不同的数字,这个数字被称为爱丽丝的公开钥匙。当其他人想要发信息给爱丽丝时,可以去公开钥匙簿上查看爱丽丝的公开钥匙。而只有爱丽丝有私人钥匙,所以只有她能够看到解密后的信息。
要想实现非对称钥匙必须找出一套可行的加密系统数学函数。1975年,迪菲和团队成员发表了他的这个想法。之后有很多科学家加入到了寻找函数的行列中来。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三名研究员罗纳德·李维斯特(Ron Rivest)、阿迪·萨莫尔(Adi Shamir)和伦纳德·阿德曼(Leonard Adleman)一起研发出了“RSA算法”,也被称为公开钥匙加密系统,它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钥匙发送问题,RSA是他们三人名字的缩写。迄今为止,RSA 非对称密码法依然是现代密码学中的最强密码。
结语
以上就是《码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称之为化学家的战争,因为战争中首次使用了芥子气和氯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可称为物理学家的战争,因为它是以原子弹结束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数学家的战争,因为数学家掌握了信息这一重要武器。
的确,着眼当下以及展望未来,密码将对世界产生无比巨大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和资源。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商务安全、国家秘密,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编码与解码的战争也必将更加激烈。
【编辑:月亮猫】
相关内容:
《齐默尔曼电报》|齐默尔曼电报是如何被利用并影响一战进程的?
【跟着二战学创业】《场景革命》下|玩转用户心中所想才 是重中之重。
【上海滩民国枭雄系列】《戴笠:黑暗时代里最黑的人》(下)|军统抗日显身手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码书:编码与解码的战争》|密码是如何给历史打上标点符号的。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理查德·布兰森自传》上
【听读史记学管理】管晏列传
【进祥说】勤于积累 搂好柴火
【吃瓜群众不乱扯】美国为什么出不来“闯王”。
【炳泽诗话】父亲节
【党建读书会】077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党建读书会】078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一)
下次推送:
【每日新书】《显微镜下的大明》|生动的基层政治手册。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理查德·布兰森自传》下
【听读史记学管理】商君列传
【严选好书】心安随处是书房
【炳泽诗话】雨夜
【党建读书会】079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二)
【党建读书会】080坚定文化自信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